破局、共生、新生!融创开辟“全额债转股”房企化债新路径

金融财经
2025 04-19 22:38:50
分享

文/乐居财经  魏薇

自2021年起,房地产行业遭遇集中性流动性风险,境外债重组被提上日程。众多房企虽积极推进,但大多进展缓慢。

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30余家房企先后启动境外债重组,其中仅少数几家完成重组,剩余大部分尚未公告完成重组,或仍处于谈判拉锯阶段。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融创中国以一场彻底的境外债务重组,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4月17日,融创公布了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并取得重组的重大进展,持有债务本金合计约13亿美元的初始同意债权人已签订支持协议,另有持有债务本金超10亿美元的债权人正在进行必要的签署程序,支持债权人合计持有债务本金占现有债务本金总额约26%。

通过创新性的全额债转股方案,融创不仅将彻底化解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更成为首家基本实现“零”境外债的大型房企。

这一突破性举措不仅标志着融创自身经营恢复的重大进展,更折射出行业债务化解路径的深刻变革——从以时间换空间的被动展期,转向彻底出清风险的主动破局。

彻底创新,债转股方案树立行业化债标杆

一般而言,多数房企的债务展期都沿用传统逻辑:以未来现金流覆盖部分债务,剩余部分通过折价收购、小额债转股、债务豁免或削减等方式实现压降。

然而,随着行业调整周期拉长,销售疲软、融资渠道闭塞的困境持续加剧,传统方案的留债展期模式越来越难兑现。

由于行业复苏形势的复杂性,融创跳出了行业惯用逻辑,选择了一条更为彻底的路径——将境外公开债券、私募贷款等全部债务类型纳入重组范围,并通过全额债转股实现境外债务基本“清零”。

根据重组对价条款,融创计划向债权人分派两个系列的新强制可转债:

选项一,转股价6.80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重组生效后6个月触发强制转股;

选项二,转股价3.85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期后第18个月开始转股,重组生效后30个月强制转股,该类选项占比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若选择超过上限,将按比例分配至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

债权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在重组生效后不同时间转股。融创本轮转股方案还允许债权人在强制可转债到期前一定时间内随时转股,给予了债权人更多的转股便利。

这种灵活的转股安排,既满足了债权人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又给予他们分享公司未来发展红利的机会。

多方共赢,债权人利益与企业经营恢复双向奔赴

融创境外债重组的成功,本质是一场多方诉求的精准平衡与利益共融。

对债权人来说,债务重组方案提供了全额债转股的方式,实际转股价相对市价溢价而言,符合市场转股的一般水平,债转股给债权人提供了短期流动性退出的机会,带来实质经济利益。

同时,融创还以MCB形式提供了本金总额1%的早鸟同意费,是目前行业平均水平的5-10倍。

在市场普遍对房企债务谨慎观望的当下,融创能给出如此有诚意的条件,无疑让债权人看到了企业解决债务问题的决心。

这种务实态度,使得持有约13亿美元债务的初始同意债权人迅速签署协议,另有超10亿美元债权人加速推进程序,支持率短期内突破债务总额的26%,为重组成功落地奠定关键基础。

对融创而言,此次重组将上市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全面纳入重组方案,覆盖了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不同类型,彻底化解了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

完成重组后,其有息负债大幅下降,每年利息支出显著减少,财务负担得到极大缓解。资产负债表得到优化,净资产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资本结构更加合理,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也随之提升,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轻装上阵,经营韧性持续凸显

今年以来,融创在化债、减负领域频频传出利好动态。不久前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融创有息负债已降至2596.7亿元,较2023年底减少181.6亿元。

1月,融创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债重组成功,融创仅用50多天,成为了行业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的房企,预计可削降约70%的境内公司债务,且5年内不再有兑付压力。

若本轮境外债重组顺利完成,融创将成功削债超70亿美元。加之年初的154亿元境内债,融创整体债务规模预计压降近700亿元,债务压力大大减轻,年利息支出减少数十亿元。

资本结构从“负重前行”转向“轻装上阵”,融创在经营端正加速盘活一二线城市核心项目,多个重点项目已获得金融机构支持,也进一步验证了其经营韧性。

例如,上海壹号院2024年销售额突破66亿元,去化率超96%。重庆湾项目获长城资产24.76亿元注资;北京融创壹号院获中信金融资产支持,成功完成债务重组;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也获得大型央企信托5.5亿元项目新增融资。

可以预见的是,境外债务基本清零后,融创的境内资产价值将进一步释放。

在房企偿债资源普遍匮乏的当下,融创以创新方案证明,彻底化债需要企业以务实态度整合各方诉求,构建可持续的共赢生态。

尽管其模式因企业特质难以完全复制,但“债务清零”的理念或将推动更多房企跳出传统重组框架,探索更彻底、更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出清路径。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