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头到灶台 他们这样“破译”千年简牍里的美食密码

热点资讯
2025 04-23 05:39:18
分享

新华社记者 张格 戴斌 谢樱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享用的米饭是何种滋味?近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公布一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最新成果,其师生团队依据西汉简牍《食方》所记载的食谱,以古法工艺“复刻”了两千多年前的米饭。

简牍《食方》出土于西汉第一代沅陵侯吴阳之墓——湖南省沅陵县虎溪山一号汉墓,记载了西汉初期湖湘地区对各类食材的处理和烹制方式。蒸米饭、煨鸡汤、烤兔头、清蒸鱼……无不彰显出汉代贵族对精致饮食的追求。

24.jpg

图为简牍《食方》。新华社发

“在书院开设的《湖湘饮食文化》通识课程上,我读到了《食方》简。透过一枚枚丰富有趣的简牍,仿佛看见两千多年前的‘吃货’,古人的模样变得十分鲜活。”湖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罗佳奕说。

能不能解读食谱并复刻古人的饭菜,尝尝两千多年前的湖湘美食究竟是什么味道?来自岳麓书院历史、哲学、文博专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11名学生组成跨学科交叉团队,分为研读、实验、摄制、设计组,各展所长,尝试还原制作“古食”。

“尽管学界已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但由于简牍文字残缺不全,加之一些古文字在当下的内涵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都给解读《食方》食谱工作带来挑战。”研读组成员、岳麓书院学生熊宇璇说,尤其是简牍中并未注明烹饪时长,只能边研读、边实验、边调整。

“如今的食材、烹饪工具、生火方式等,都较古时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复原,但将汉代工艺与当代技术相结合,学生们也能从中汲取许多智慧。”指导教师、岳麓书院副教授石瑊说,如古代蒸饭所使用的甗已难以获得,团队就使用在当下农村地区依然能见到的甑子和砂锅作为炊具,也能达到类似效果。

25.jpg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师生团队在依据《食方》简制作米饭。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由于水稻种子及稻谷加工技艺不断优化,今日的大米与两千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团队通过寻求烹饪大师贺俊贤的帮助,找到了与汉代湖湘地区稻米品质和形状接近的籼米品种。

在贺俊贤的指导下,团队反复实验,终于再现汉代米饭的制作技艺——

先将米放入水中淘洗,浸泡半小时,沥干静置片刻后蒸米20分钟。熟后,将米取出放置盎中,翻动、扇去蒸汽,再次添水,继续蒸15分钟……

26.jpg

这是依照《食方》制作出的米饭。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依照《食方》,通过反复蒸煮、快速冷却等步骤制作的米饭,不仅松散有弹性、口感好,而且含糖量较低,与我们现在追求的健康饮食不谋而合。”贺俊贤说,此次“复刻”的米饭有望成为餐厅未来菜品创新的一大特色。

石瑊说,从湖南玉蟾岩出土的万年稻谷颗粒,到澧阳平原上从史前至今的馥郁稻香,再到湖南杂交水稻创新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稻米始终与湖南紧密相连,成为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符号。

据了解,接下来该团队还将继续还原《食方》中对肉类、香料等其他食材的运用。

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近年来岳麓书院致力于新文科建设,引导师生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队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今后将推出更多新文科研究与实践相融合的成果。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