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两当县委书记 郭省军
(2024 年 8 月 17 日)
2019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两当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两山”理念,立足实际,扬长补短,探索出了“八有”(地下有药、树上有果、林下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中有客)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 2020 年 7 月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被国扶办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2022 年 9 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甘肃分会上,该模式被作为典型经验交流推广。
两当县地处甘陕交界的秦岭山区南北过渡带,县域面积1408 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植被茂密、沟壑纵横、坡陡谷狭,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秦巴山特困片区县,农民群众收入一度位居全省倒数。如何找准发展路子,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推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有力推动了“两山”转化,实现了粮食安全有力保障、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多赢。两当因此成为全省第一批全市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补益、互促互进的富民强县之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了“覆盖”、“立体”、“规模”、“效益”,通过提升含“绿”量和含“科”量,大幅增加农特产品含“金”量。
第一,突出双向覆盖。确定了“不同区域发展其最适宜的产业、有意愿的农户全面覆盖最适宜的产业”的目标,将“蜂菌禽果药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农户参与程度和覆盖率作为发力重点,连续多年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做好生产全过程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全县“双百千万”长效产业(核桃、花椒人均各 100 株挂果树,全县挂果总量达到 1000万株以上)、“三养一药”速效产业(中华蜂、食用菌、林草鸡、中药材)得到长足发展,适宜区域适宜产业匹配度大幅提高,有意愿的农户发展农业产业达到 100%,产业结构和产业大幅优化。
第二,突出立体循环。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实际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物习性,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尽可能实现地下、地上、空中全方位布局,种植养殖互为依托,相互共生,资源循环利用,形成闭环。山上山腰山下因地制宜,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发展其最适宜的产业。地下地上空中一体规划,高低搭配、优势互补、和谐共生。土地、林地、水面、村庄通盘考虑,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农旅融合,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无排放无污染。比如,在“双百千万”工程中推行核桃和花椒地埂栽植、双向覆盖、间作套种,有效规避了气候风险、市场风险和粮食安全风险,实现了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多赢,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通过大面积种植蜜源植物,发展中蜂产业,有效改善了农作物授粉条件,美化了人居环境,增加了蜂农收入,带动了乡村旅游。通过发展袋料食用菌,实现了农作物秸秆、淘汰果树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通过大力推行林下放养鸡,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昆虫和杂草危害,为土地增加了有机肥料。
第三,突出适度规模。积极探索“小群体大规模”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广大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带动了广大农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小农户分散经营与专业化集中服务的优势互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农村闲置土地向能人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发展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经营,实现了群众多元化增收。截止 2023 年底,全县户均核桃花椒各 500 株以上、中蜂 10 群、食用菌 2000 袋、中药材 8 亩、林草鸡 150 羽,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第四,突出提质增效。我们坚持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尽可能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区为目标,建设高品质农产品基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科学制定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被命名为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认证有机食品 5 个、国家地理保护产品 1 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 7 个。比如,对林草鸡养殖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林下放养乌鸡,不笼养,不圈养,吃虫吃草不吃鸡饲料,限定每亩养殖密度,实现分区转场轮牧,所养殖的乌鸡两天产一枚绿壳蛋,个头比其它鸡蛋小,但营养成份大幅高于其它鸡蛋,口感极佳,因此一枚有机绿壳蛋市场销售价在 3.2-3.6 元,其余绿壳蛋一枚售价在 2 元左右,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北上广深”大城市,去年 1.5 亿枚供不应求,今年已经生产的近 2 亿枚绿壳蛋依然供不应求。农户每养 100-300 只林草鸡,可增收 1-3 万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和实践,我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逐步显现。
一是促进了生态建设。随着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增绿护绿用绿蔚然成风。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近年来稳步提高,居全省第一。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全县 GDP 的 64.5%,空气质量改善率、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均为 100%,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深呼吸小城一百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 10 多项国家级生态建设类殊荣。
二是带动了群众增收。通过推行“八有”模式,激发了农民群众通过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有力保障了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推行“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方式,把一家一户的生产与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提高了群众参与度,帮助群众实现了较快增收致富。全县户均核桃和花椒纯收入 6500 元、中华蜂纯收入 1785 元、食用菌纯收入 1470 元、林草鸡纯收入 2590 元、中药材纯收入 1552 元,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从 2013 年的35.3%增长到 2023 年的 51.4%。
三是推动了农旅融合。通过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大面积种植蜜源植物,形成了“满眼翠绿、遍地鲜花、处处有景致、村村有特色”的生态底色。通过推进“两山”转化,高品质特色种养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快速发展,全县农家客栈、民宿、农业观光体验园达 165 家,2023 年全县人均接待游客 80 人次以上,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县等殊荣,2023 年被评为全省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先进县。
四是助力了和美乡村。我们把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全域旅游、扮靓美丽两当、建设红色福地相结合,把推进“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作为主要途径,城乡面貌不断改善,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连续五年获评全省最具人居环境竞争力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上代表县区作了经验交流。前不久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白天赏美景、夜晚看繁星、时时听天籁、天天品山珍、尽情深呼吸、回归慢生活”的两当正在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金台圆桌研讨会为新的起点,紧紧围绕“县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认真消化吸收本次会议成果,学习借鉴先进市县区的典型经验,立足实际,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更好保护,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不断拓宽“两山”价值转化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两当实践新篇章。